警惕“捡拾”成为河南另一种地域文化标签
2023-11-04 12:11:38
  • 0
  • 0
  • 0
  • 0

警惕“捡拾”成为河南另一种地域文化标签

文|清哲木

河南这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出尽了风头,上次是南阳迷笛音乐节南阳部分村民“捡”手机、电脑,“捡”乐迷的帐篷,而且是在乐迷上厕所的功夫,相关物品就被地方村民及时“捡”回家。

早上刷短视频,又是河南的高光时刻,几百斤红薯被村民哄抢。河南南阳邓州市赵集镇再次发生村民集体哄抢事件,一户农主在收高粱的时候,遭到了几十人的哄抢!这是河南继音乐节偷东西、哄抢玉米、哄抢大豆、哄抢花生、哄抢白术、哄抢红薯,河南再次发生如此丑陋的事件。

2023年河南部分城市确实大包大揽了河南省负面新闻的富矿,特别是南阳市包揽了不少“抢”的热点,继音乐节后,南阳相关地方部分村民又再接再厉,再次让南阳市火了一把,几次“哄抢”舆情,让南阳这座城市的知名度扶摇直上。

11月3日,南阳一女承包户发视频称,自己种的高粱进入收获季节,机器还在收割,大批的村民竟然跑到机器前面去抢,一场抢与拦的口角战也随之而来,承包户竟被村民骂“不要脸”。哈哈哈!到底谁不要脸不要紧,主要是咱们南阳要不要脸是关键。

前段时间,周口哄抢药材。驻马店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为了阻止村民捡花生,直接在地里给村民下跪了,可那些村民还是无动于衷,根本拦不住。为什么河南省发生那么多哄抢事件?在多的苍白解释也无法掩盖事实真相。河南某地搞菊花展的时候,竟然有村民骑着三轮车去“捡”现场的菊花盆景,那种在光天化日之下淡定自若的神态,真让人感觉此地民风善于“捡拾”。

抢红薯,抢高粱,抢花生,抢玉米,抢药材,最近却是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河南,此风不可涨,多次发生的哄抢舆情,网友的批评并不是地域黑,而是地域风气问题亟需河南省重视,这毕竟影响到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需要更深层次探讨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是当地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不则众,但是,这不能成为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理由,这不能成为部分村民坐享其成,靠哄抢粮食坐收渔翁之利。



在未经主家允许的情况下就哄抢,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难道地方政府每次都含含糊糊的“和稀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丑闻还会不断的发生!每发生一次对相关地方的整体形象就是伤害一次,对政府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就是贬低一次。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对于违法的人要坚决抵制,该教育教育,该罚款罚款,该拘留拘留。不能因为他们是老人,年纪大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对其他人不公平。

对于频繁出现的哄抢事件,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出手整治,而不是事后将东西归还就行了,这样只会屡禁不止。有网友说:我真的不想地域歧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用事实啪啪啪打我的脸。

有错误就不要袒护,不要含糊其词,连批评教育用词就遮遮掩掩,周口市竟然把近日发生的哄抢药材的舆情描绘成这是地方民风和习俗,是“捡拾”不是哄抢。这种解释显然是苍白无力,不就是换个说法吗,本质还不就是哄抢,用“偷盗”显然不合适,部分村民可是大张旗鼓的去哄抢的,但用“捡拾”这种搪塞式的语言,只能说明地方还要一点脸,还讲究一点遮羞的手法。

河南是一个好地方,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大部分人民是非常的淳朴善良的。虽然说哄抢现象只是河南部分地区部分村民的违法行为,但这种行为如果不加制止,对河南形象来说会带来负面影响,不然这样的现象就被标签化。“捡拾”,已经成为哄抢和否认哄抢的借口,而且,“捡拾”在此地域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处事哲学,更是有意和无意的形成了河南地域的文化,一个“捡拾”的说辞,把法制和道德丢到了九霄云外。反正有哄抢发生,就用“捡拾”来搪塞和辩护。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如其和网民们玩文字游戏,河南相关地方不如扎扎实实的“移风易俗”改变老百姓这种喜欢“捡拾”的风气,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所有的“捡拾”行为都是对守法公民的一种莫大伤害。多少年前河南刚刚从“窨井盖”这种负面标签中走出来,如今又被“捡拾”文化困扰,河南不要小看这种负面舆情的泛滥,一定要警惕这种被标签化的负面舆情现象。切莫让“捡拾”继“小姐”之后又一个难以启齿的词汇,要不然新华字典今后就不知道咋解释这些词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